kaiyun.con主营上银HIWIN直线导轨、滑块、滚珠丝杆、直线模组,交期短,发货快,售后有保障!索取品牌资料请联系我们

kaiyun.con

THKINA直线导轨滚珠丝杆滑块直线模组供应商 型号规格齐全 交期短

全国咨询热线

022-27695336

综合产品

新闻资讯

航空鱼雷极简史5-给鱼雷插上翅膀-飞行

作者:kaiyun.con官网 来源:kaiyun(中国)首页 时间:2024-07-22 01:39:31

  鱼雷轰炸机在空投鱼雷攻舰时所要冒的巨大风险,始终是困扰鱼雷轰炸机和航空鱼雷研发的一个重大问题,1917年5月1日,两架德国汉萨-勃兰登堡GW水上鱼雷轰炸机在攻击英国汽轮“热那亚”号时,其中一架被汽轮上的防空火力击落,这也是第一架在实战中被击落的鱼雷轰炸机,而这个战例也显示了鱼雷轰炸机的脆弱性。那么,能不能让载机停留在较为安全的地方,而让鱼雷自己飞向目标并在目标附近入水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课题了,对这样的一个问题的研究,催生了飞行鱼雷的出现和发展。

  最早研究飞行鱼雷的是德国人,1914年10月,一战爆发后不久,威尔海姆.冯.西门子博士提出了“鱼雷滑翔机”(Torpedo Glider)的概念,这种“鱼雷滑翔机”可以看作在鱼雷上安装一个遥控滑翔套件或者在一架滑翔机上安装了一枚鱼雷,载机将在远距离大高度上投放“鱼雷滑翔机”,操纵“鱼雷滑翔机”飞近目标后,用一个控制信号操纵鱼雷与滑翔套件分离,滑翔套件坠海而鱼雷则入水继续攻击目标。“鱼雷滑翔机”项目从1915年1月开始,对各种滑翔套件和操控系统来进行了测试,到一战后期设计基本成型的“鱼雷滑翔机”是一架线控双翼滑翔机,而其机身主体是一枚被外壳包裹只露出头部的鱼雷,总重大约1000千克。“鱼雷滑翔机”投放后,由一根4千米长的细铜线控制,控制线在滑翔机放飞后由滚轴上放出,当“鱼雷滑翔机”接近目标后,线控信号控制外壳裂开,将鱼雷投放入水。1918年8月,“鱼雷滑翔机”的正式原型机由L35号齐柏林飞艇搭载进行了试飞,试飞相当成功,在原型机超过最大射程拉断控制线之前,“鱼雷滑翔机”的飞行和控制都相当顺畅。按照计划,“鱼雷滑翔机”在投入量产之后将主要配备西门子-舒克特R.VIII重型轰炸机,但是德国投降最终使得“鱼雷滑翔机”和R.VIII轰炸机最终一同停留在原型机阶段。

  二战期间,德国重新捡起了滑翔鱼雷的研制,1942年,布罗姆-福斯公司受命研发了BV 950滑翔鱼雷,BV950在航空鱼雷上夹装了一个小型带机翼和单尾撑的上机身,翼展大约2.9米,BV 950共有两个子型号,分别是为速度较低的螺旋桨轰炸机设计的L10“和平天使”和为喷气式轰炸机设计的L11“白雪公主”,其中L10型计划装备He 111或Ju 88轰炸机,载机时速为310千米/小时,而L11型长度比L10型略长,计划装备Ar 234喷气式轰炸机,载机时速可达500千米/小时。在攻击时,BV 950由载机远距离投放并向目标滑翔,在接近目标后,一个延时装置会放出一个减速伞降低滑翔鱼雷的速度,在鱼雷入水后,滑翔体与鱼雷分开并被减速伞拉离雷体,鱼雷发动机启动进入航行状态。BV950L10生产了约数百枚,但是并没有实战记录,BV950L11在1944年研制成功后,没有投入量产。

  在二战期间另一个研发滑翔鱼雷并成功将其投入实战的国家是德国的对手美国,1941年,美国陆军航空兵(后来的美国空军)提出研发一种可以让轰炸机从高炮火力圈外投掷并击中目标的滑翔炸弹,1943年,参与研发的三家公司都提交了自己的产品,其中Aeronca公司的GB-1型最终以其建议廉价而中选投入量产,并获得了XM-108的编号。GB-1滑翔炸弹其实就是在标准的M-34型2000磅级通用炸弹上安装了一套滑翔套件,滑翔套件翼展约3.7米,采用双尾撑双垂尾结构,在4600米高度以370千米/小时速度投放,射程可达32千米,可以说这个射程基本达到了设计的基本要求,但是GB-1的实战并不算成功,首先是太大的尺寸使得载弹量急剧减少,一架B-17只能携带2枚GB-1,其次是其可靠性和命中率颇为感人,1944年,美国陆航第8航空队组织轰炸机群在科隆城外约29公里处投掷了113枚GB-1,只有42枚成功击中了科隆城,其中相当一部分炸弹因为陀螺仪电池故障导致惯导失效,滑翔炸弹还被德国防空部队当成飞机进行了炮火拦截——当天德军高炮宣称了90个战果,这显然是把所有在他们视线内坠地爆炸的滑翔炸弹都当做被击落的飞机了。这次不成功的大规模实战之后,专门致力于对德战略轰炸的第8航空队彻底放弃了使用GB-1滑翔炸弹,不过美国陆航其他单位仍然在战争期间投掷了超过1000枚GB-1滑翔炸弹。

  GB-1滑翔炸弹研制成功之后,美国陆军航空队开始考虑将GB-1上简单易装的滑翔套件用于航空鱼雷,1944年,Aeronca公司成功完成了GT-1滑翔鱼雷的研发,GT-1其实就是将GB-1的滑翔套件装在了一枚 Mark 13mod 2A型鱼雷身上,但是和BV950那样带着滑翔体入水不同,GT-1会在一定高度将滑翔组件与鱼雷分离,将鱼雷投入水中,为此Aeronca公司设计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案,GT-1的鱼雷与滑翔组件之间的连接件使用爆炸螺栓做固定,而爆炸螺栓的起爆装置连接了一根很长的拉火绳,拉火绳的末端连着一个桶形的小风筝,GT-1从载机释放后,就会放出这个小风筝,拖在雷体下方约6米处,当这个桶形风筝首先着水后会被迅速灌满水,由此产生的巨大阻力迅速拉动拉火绳引爆爆炸螺栓,使得鱼雷与滑翔组件分离。

  1943年,GT-1进行了一系列飞行测试,结果相当成功,在从约3000米高度投放时,GT-1的总射程可达约40千米,鱼雷和滑翔套件的分离与入水也非常顺利,1944年,GT-1开始量产服役,同时,美国陆军航空队还改装了一批B-25J-1中型轰炸机,使其能够在机身下方挂载一枚GT-1滑翔鱼雷。1945年美军占领冲绳之后,这批特殊改装的B-25J被配属到进驻冲绳的第41轰炸机大队,参与到对日本本土周边舰船攻击的行动中,1945年7月31日,GT-1第一次投入实战,攻击了佐世保港内的舰船,次日,携带GT-1的B-25J又袭击了长崎港,但是,由于GT-1投放距离超过20公里,而载机在投放鱼雷后就脱离战场,所以GT-1是否取得了像样的战果很难评判,在对鹿儿岛的袭击中,陆航飞行员宣称他们用GT-1击中了一艘舰队航母,一艘轻型航母和一艘运输船,但是这个战果完全没有办法得到验证,因此美国陆航决定在使用GT-1的行动中,需要出动侦察机伴随B-25机群行动以验证战果,然而这个方案还未及实施,战争就结束了。

  美国陆航研发GT-1在技术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美国海军对飞行鱼雷的兴趣,1944年8月,美国海军军械局联合美国国家标准局启动了“翠鸟计划”,“翠鸟计划”源自“鹈鹕”和“蝙蝠”制导炸弹项目,不同的是,“翠鸟”将使用鱼雷或爆炸物攻击敌方舰船的水线以下部位,“翠鸟计划”最终衍生出“翠鸟A”到“翠鸟F”共六个型号。

  “翠鸟A” 又被称为SWOD (Special Warfare Ordnance Device/特种作战装备)Mark11和Mark15,“翠鸟A”和陆航的GT-1类似,是在Mark21Mod2航空鱼雷上加装了一组滑翔套件,Mark21航空鱼雷其实就是Mark13的被动声自导型号,可用于反舰或反潜,从命中率方面来说,被动声自导鱼雷作为战斗部的“翠鸟A”显然比采用直航鱼雷的GT-1靠谱,但是由于需要加装声自导套件,所以Mark21的战斗部装药由Mark13的600磅(270千克)缩减到350磅(160千克),威力严重缩水,1946年,美国海军决定选择PB4Y-2作为“翠鸟A”的载机,但是随着二战结束,“翠鸟计划”的紧迫性大幅度下降,所以最终无动力的“翠鸟A”仅仅作为整个“翠鸟计划”的无动力滑翔气动验证机进行了测试,并最终在1947年终止研发,但是其后期型SWOD mark15则被选为进一步研发“翠鸟C”的基础。

  “翠鸟B”是一种滑翔炸弹,又被称为SWOD Mark21,与“蝙蝠”制导炸弹不同的是在“翠鸟B”只有惯性导航,并且接近目标后炸弹会与滑翔组件分离并攻击目标水线年下马,但是其成果被用于研发“翠鸟F”。

  “翠鸟C”正式型号为AUM-N-2“海燕”,这是“翠鸟计划”中唯一正式量产服役的型号,“翠鸟C”最初是在Mark21mod2航空鱼雷上安装了飞行组件和费尔柴尔德J44涡喷发动机,能够以0.5马赫速度飞行20海里,在攻击水面目标的情况下,在空中可使用雷达半主动制导,但是在1956年“海燕”定型服役时,美国海军对于航空鱼雷反舰已经失去了兴趣,而且作为“海燕”战斗部的Mark21鱼雷被认为攻舰威力太小,反潜威力过剩且重量太大(P2V巡逻机只能携带2枚),航空反潜作战也不需要数十千米的射程,而此时Mark41轻型反潜鱼雷已经大量服役,所以1959年“海燕”作为飞行鱼雷就被撤出现役,已生产的“海燕”被改为AQM-41A无人靶机服役到1960年代。

  “翠鸟D” 正式型号为AUM-N-4“潜鸟”,“翠鸟D”延续了“翠鸟C”飞行鱼雷的概念,但是计划取消额外的喷气式发送机,取而代之的是在鱼雷上安装一种双模固体火箭发动机,这台火箭发动机将同时作为飞行和鱼雷在水下的动力使用,但是在研发中美国人发现这种推进系统的研发难度和成本太大,所以“翠鸟D”很快也下马了。

  “翠鸟E”是舰载反潜导弹,正式型号为SUM-N-2“鸊䴘”,“翠鸟E”其实就是一架携带轻型反潜鱼雷的无人机,最初计划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搭载Mark35大口径反潜鱼雷,但是最终被脉冲喷气发动机和Mark41轻型反潜鱼雷所取代,“鸊䴘”的最大航速0.5马赫,最大射程37千米(航速0.26马赫时),“翠鸟E”项目在1953年下马的理由很可笑,原因是“鸊䴘”的射程大大超出了当时反潜舰的声呐搜索范围而导致的射程过剩,“翠鸟E”项目之后美国再没有发展过舰载飞航式的反潜导弹,但是这个概念却被法国和澳大利亚拿去发扬光大了。

  “翠鸟F”是继承发展“翠鸟B”不靠谱的飞行炸弹概念,采用脉冲喷气发动机,最大航速0.7马赫,和“翠鸟B”一样,“翠鸟F”的标准作战方式是将携带的500磅炸弹投放到目标侧面水线以下位置,期望爆炸的水压击破目标船体导致进水,但是这个作战模式实在不靠谱,“翠鸟F”项目在1949年10月下马。

  与美国开展“翠鸟计划”的飞行鱼雷研究几乎同时,英国也启动了一项飞行鱼雷研发计划,代号为“Z武器”(Z Weapon),与美德那种鱼雷+飞行组件的技术路线不同,英国人似乎擅长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他们选择了飞行体与鱼雷一体的方案,“Z武器”项目包括以下几种型号:

  Zannet被称为“潜水鱼雷发射器”,其作战模式是用空中飞行方式接近目标后入水航行,直到靠近目标时打开艏部舱门,射出鱼雷,为了适应空中和水下不同的航行环境,Zannet安装了两套推进设备,分别用于空中飞行和水下航行——这种技术路线,无论是成本,重量还是系统复杂程度,都令人咂舌。“Z武器”计划的几种飞行鱼雷,都准备采用鱼雷——飞行器一体的方案,以原型Zonal为例,其推进装置为空中——水下一体,共用同一台活塞发动机和同一副推进器,通过变速箱切换空中——水下模式,而机翼采用可收放的方式,在发射后机翼弹出,而在入水后机翼缩回雷体——同Zannet一样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设计思路,当然,不出所料的是,“Z武器”计划这些丑八怪设计仅仅制造了一些模型进行流体测试之后就被果断下马了。

  到1960年代,新型声呐技术,尤其是拖曳式阵列声呐技术的发展,使得可预期的水面舰艇对潜艇的正常搜索距离大幅度提升,但是同时,潜艇技术尤其是核潜艇的发展,使得潜艇的水下机动性大大加强,这样一个时间段,舰载反潜鱼雷就面临射程和航速的双重困境,而解决这一个困境,飞行鱼雷/反潜导弹就是现成的解决方案,在这一段时期,法国和澳大利亚(英联邦)选择了飞航式反潜导弹,而美国则选择了火箭推进的弹道式方案。

  法国在1966年服役了“马拉丰”(Malafon)反潜导弹,“马拉丰”的基本设计与一战时代的西门子滑翔鱼雷类似,相当于在一架无动力滑翔机头部插入了一枚533毫米L4型反潜鱼雷,马拉丰采用导轨发射方式,导轨固定为15度仰角,两台火箭助推器将无动力的机身在4秒内加速到约830千米时速,随后助推器脱落,导弹进入无动力滑翔状态,在进入预定目标区域后将L4鱼雷投下,其最大射程可达13千米。“马拉丰”在法国海军一直服役到1997年,但是由于L4鱼雷太大(长度超过3.1米,重量达540千克),所以连带“马拉丰”也过大过重,长度达5.85米,翼展3.19米,弹重超过1.3吨,极度影响在舰上的布置和携弹量,所以除了法国海军之外并无其他用户。

  澳大利亚研发的“伊卡拉”反潜导弹,其实就是英国二战后武器发展计划的一部分,其研发代号为“蓝鸭”(Blue Duck),“伊卡拉”的构型比马拉丰要紧凑的多,更像是一架在弹荚中挂载了一枚反舰鱼雷的小型无人机,“伊卡拉”的长度为3.4米,翼展1.5米,携带一枚Mark44反潜鱼雷,全重约513千克,采用悬臂发射方式,由固体火箭发动机提供动力,最大时速713千米,巡航速度658千米,最大射程可达19千米,远超于美国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的早期型号,鱼雷采用降落伞投放方式。由于“伊卡拉”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无论是飞行还是投雷都一直在载舰控制之下,实际上相当于一架携带反潜鱼雷的小型反潜无人机,所以能根据载舰声呐搜索出来的结果随时调整飞行轨迹和投雷位置,所以在灵活性和投雷命中率方面要远远强于“马拉丰”和早期“阿斯洛克”,但是由于“伊卡拉”携带的Mark44鱼雷的导引头作用距离太短,到90年代已经完全过时,但是要挂载更重更大的Mark46或黄貂鱼反潜鱼雷需要对伊卡拉的动力和飞行设备做升级改造,同时需要改造电子设备以适配新的舰载数据链,但是由于“伊卡拉”的构型完全没有办法满足导弹垂直发射化的要求这一劣势,最终“伊卡拉”并未进行升级改造而作退役处理。

  在“翠鸟计划”下马之后,美国海军选择了弹道式飞行鱼雷/反潜导弹的技术路线阿斯洛克反潜导弹,RUR-5“阿斯洛克”又被称为“火箭助飞鱼雷”,如果说的通俗一些,就是把一枚Mark46轻型反潜鱼雷和一个火箭助推器串联在一起。早期型RUR-5主要使用Mark112型八联装箱式发射架,必要时也可使用Mark26或后期型Mark10悬臂式通用发射架发射,最大时速接近音速,在飞抵预定目标区后,鱼雷与火箭助推器分离,在降落伞协助下减速入水,RUR-5最大射程约9.7千米。与“伊卡拉”相比,RUR-5射程近,灵活性差,但是结构相对比较简单,鱼雷和火箭助推器都可以单独升级,便于改进,同时由于是弹道式技术路线,“阿斯洛克”的单翼翼展很小,非常适合于进行垂直发射改造,在1990年代,当“马拉丰”和“伊卡拉”这些飞航式反潜导弹纷纷退役时,固特异航空航天公司推出了垂直发射改型RUM-139“垂发阿斯洛克”(VLS ASROC),相比RUR-5,RUM-139不但进行了垂直发射改造,同时还升级了火箭助推器,改装了数字式制导系统,最大射程提升到22千米以适应声呐系统的提升,2004年推出的RUM-139C战斗部鱼雷由Mark46升级为Mark54。

  随着由波音737-800改造而来的P-8A反潜巡逻机的服役,滑翔鱼雷又再度在美国海军复活,由于P-8A是大型客机改造而来,其正常巡航高度往往在七八千乃至上万米高空,而其携带的反潜鱼雷正常投掷高度一般只有几百米,要让P-8A这样一个笨重的大家伙下降到投雷高度投掷鱼雷,再爬升回巡航高度,实在是一件令人非常蛋痛的事,于是美国海军又把脑筋动到了滑翔鱼雷头上,P-8A服役后,美国海军与波音公司签署协议,研发“高空反潜武器——空中发射组件”(High Altitude Anti-Submarine Warfare Weapon Capability-Air Launch Accessory/HAAWC-ALA)作为“高空反潜战”(High Altitude ASW/HAASW)的组成部分。实际上,HAAWC-ALA基本上可以看成现代化的GT-1,其作战模式与早期的滑翔鱼雷非常类似,都是由载机从高空投放,在接近目标区域后,滑翔组件与鱼雷分离,鱼雷单独入水,只不过为便于挂载,HAAWC-ALA采用了可收放的折叠机翼,并采用了GPS制导方式。目前HAAWC-ALA的要求,是可以从9100米高度投放,如果进展顺利的话,我们大概很快能看到滑翔鱼雷的复活了。

相关标签:

相关产品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022-2769533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022-27695326

二维码
线